本文作者:author

Web3青春風暴:00後主導加密產業,苗博雅、蔡力行觀點與主權基金策略

Web3青春風暴:00後主導加密產業,苗博雅、蔡力行觀點與主權基金策略摘要: 加密產業的青春風暴:00後正在改寫Web3遊戲規則?當「年輕」成為一種現實:Web3的世代交替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,「年輕」不再只是個形容詞,它更像是一種鐵錚錚的事實。每當我...
Web3青春風暴:00後主導加密產業,苗博雅、蔡力行觀點與主權基金策略

加密產業的青春風暴:00後正在改寫Web3遊戲規則?

當「年輕」成為一種現實:Web3的世代交替

在加密貨幣的世界裡,「年輕」不再只是個形容詞,它更像是一種鐵錚錚的事實。每當我,劉紅林律師,在網路上衝浪,總能看見各種「Crypto行業年輕面孔」榜單,這些榜單在社交媒體上像病毒一樣傳播。從幣安(BNB)、Solana VM (SVM) 到 Infini,從研究員到風險投資人(VC),從交易所營運到迷因(Meme)社群創辦人,放眼望去,幾乎清一色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。甚至有人年僅19歲,年紀最大的也不過27歲。他們可不只是項目的代言人,更是敘事的主導者、社群的組織者,甚至是資金的調度者。真讓人不禁感慨:「一個殘酷的事實是,Web3 根本就是00後的主場啊!」

回想起我當年剛接觸區塊鏈的時候,哪有這麼多資源和機會?現在的年輕人,簡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飛。看到這些00後在Web3領域呼風喚雨,讓我不禁想到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「青鳥」行動,年輕世代展現出的活力和對社會議題的積極參與,與Web3的快速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想起前陣子苗博雅在某個節目上犀利地分析時事,那種清晰的邏輯和快速的反應,就和這些Web3年輕創業家如出一轍。當然,Web3的世界裡,也需要像蔡力行這樣的業界老將來掌舵,但不可否認的是,年輕世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。

說到區塊鏈,我不禁想到之前聽孔令奇聊到他對NFT的看法,他認為NFT不僅僅是一種數位資產,更是一種社群連結和身份認同的方式。這點和Web3的精神不謀而合,而年輕世代正是最能理解和運用這種精神的人。就像最近很紅的遊戲 Fantasy Life i: The Girl Who Steals Time,它所強調的自由度和社交互動,也和Web3的理念相通。這些年輕人,他們是真的相信Web3的未來,並且願意All in投入,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。他們不僅有技術,有想法,更有那種「不成功便成仁」的決心。這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某個關於王文洋包養的新聞(希望只是八卦),只能說,薑還是老的辣,但長江後浪推前浪,Web3的世界,終究是年輕人的。

為什麼年輕人能贏?話語權、感知力與資訊敏感度的勝利

擺脫路徑依賴:直接「生在鏈上」的原生力量

這可不是我一時的情緒宣洩,而是一個冷靜的推演。看看現在加密貨幣行業那不爭氣的發展速度,特別是以太坊那些雷聲大雨點小的穩定幣項目,真讓人捏一把冷汗。如果區塊鏈行業真的想迎來應用大爆發,我樂觀估計,至少還要五到十年。到那個時候,現在的00後正好30到35歲,正是技術、資源都成熟的黃金年紀。反觀80後、90後呢?很多人可能已經過了能拼搏的階段,無論是體力還是心力。如果還想在這個行業裡掙扎,大概率只能轉型做投資人,或者憑藉多年摸魚打滾的經驗,貢獻職場宮鬥技能。留給他們衝鋒陷陣的機會,真的是越來越少了。

原因很簡單:現在的Web3,早就不是一個靠經驗就能穩贏的行業,而是要靠話語權、社群感知和資訊敏感度。而這些,往往不在年長者手裡。就像最近PLG冠軍賽,年輕選手們展現出的反應速度和策略靈活,老將們根本招架不住。想想看,如果你還在研究白皮書,人家早就靠Twitter和Discord掌握了第一手資訊,直接參與了社群的討論和決策。更不用說那些層出不窮的「520優惠」、「威力彩」行銷活動,背後都是年輕人在操盤。這些活動看似簡單,但卻能迅速吸引眼球,創造話題,這就是年輕人的力量。

新的信任體系與協作方式:老OG難以融入的遊戲

榜單上的那些年輕人,幾乎沒有「傳統金融」、「互聯網大廠」的背景。你可以說他們缺乏社會歷練,但也可以說他們沒有路徑依賴和存量包袱。他們不是從Web2轉Web3,而是直接「生在鏈上」。對他們來說,Web3不是轉型,而是本職。他們從大學社團就開始投項目、做KOL、建社群,對於鏈上的遊戲規則、行銷手法、數據節奏、生態聯動的理解,遠遠超過那些所謂的「老司機」。他們沒有什麼包袱,自帶話語體系,敢說敢試,甚至樂於衝鋒踩雷。這一代的技術能力和市場觸覺,是真正意義上原生的「鏈上物種」。就像最近爆紅的白馨儒,年紀輕輕就能把DeFi的複雜機制講得頭頭是道,這就是年輕人的優勢。

更重要的是,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新的信任體系和協作方式。不是靠「師徒制」或「平台輸血」,而是靠朋友圈、TG群、RedBook動態,以及不斷變換敘事的Meme文化。這種合作方式,年長者很難融入,甚至看不懂。就像我,有時候看著那些TG群裡刷新的資訊,真的覺得自己老了。之前看到新聞說,蘇花公路又出事了,真的希望政府能好好改善交通安全,不要再讓年輕人因為交通問題而失去寶貴的生命。這也提醒我們,在追求Web3發展的同時,也要關注社會議題,不要忘了我們的初衷。

Web3老兵的困境:被動「加班」的宿命?

速度、流量、話術:規則變了,要求也變了

如果你是Web3的80後、90後從業者,可能這幾年已經有點疲憊:牛市一波接一波,技術敘事從Layer1講到RWA、再講AI+Crypto,這節奏多少有點風急天高猿嘯哀。想想看,去年還在瘋炒RWA(現實世界資產),今年就已經變成AI+Crypto的天下了,這速度真的讓人跟不上。而且,這種快速的變化也讓人感到焦慮,總覺得自己好像永遠在追趕潮流,永遠在「被加班」。之前聽朋友抱怨,說他們公司為了趕上AI的熱潮,硬是把原本的區塊鏈項目改成AI相關的,結果搞得四不像,浪費了一堆資源。

你可能做了很多「結構性正確」的事,比如發鏈、做錢包、做公會、管基金,但回頭看,真正贏得市場的,反而是某個23歲研究生一邊上課一邊做出來的空投Bot、代幣情報分析、鑽石手社群。你不是不努力,而是節奏不對。對今天的Web3世界來說,速度勝於規模、流量勝於基礎、話術勝於經驗。這不是對錯的問題,而是規則變了。就像前陣子某個新項目,技術普普,但靠著鋪天蓋地的社群行銷,硬是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用戶,這就是「流量勝於基礎」的最好例子。而那些傳統的技術大牛,可能還在埋頭研究底層架構,卻發現市場早就變了。

高參與成本:中年人的無奈與退場

Crypto的技術開發正越來越模塊化、產品化,對「精英開發者」的依賴反而下降;而圍繞社群、流量、代幣經濟設計的複雜度則在上升。敘事變得更快,熱度更短,項目生命周期壓縮,運營和博弈策略的重要性越來越高。這就意味著行業對人的要求變了。從「能做」變成「能表達」;從「技術型」變成「反應型」;從「積累資產」轉為「創造情緒」。

在這樣的環境下,年輕的好處不是「便宜」,而是他們具備更短的反饋周期、更少的路徑依賴和更靈活的社交操作方式。他們的「第一性原理」就是社交網絡,而不是白皮書。想想看,現在的年輕人,隨時隨地都在刷Twitter、Discord,他們能第一時間掌握市場動態,並且迅速做出反應。而中年人呢?可能還在開會討論,或者忙著處理家庭事務,根本沒時間參與這些。這時候,哮吼如果突然來襲,那更是讓人焦頭爛額。之前看到徐培菁的新聞,覺得她真的很厲害,能兼顧事業和家庭,但大部分人可能都沒辦法做到。畢竟,Web3這個行業,真的是太需要時間和精力了。

這不是Web3的異化,而是它本來的樣子:一個把社群驅動和共識建立放在第一位的實驗性產業。

而中年人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「參與成本太高」。沒法隨時隨地熬夜衝discord、不能一周三飛搞生態活動、更沒法把社交號變成生活的延伸。這時候你只能退居二線,做天使、搞投研、講行業知識。這其實也是紅林律師那句「頂多做好投投資支持型工作」的真實含義。

Web3老OG的傳承:如何交出那根「棒子」?

交棒的真諦:不僅是資源,更是權力的轉移

1961年,26歲的李敖在台北寫下《老年人和棒子》,旁徵博引、文風辛辣地質問當時知識界那些「既不退場,也不帶徒,不願交棒」的前輩。他說:「青年人最怕的,不是你不給棒子,而是你拿著一根落了伍的棒子,還要反手在他們頭上敲一棒。」這句話橫跨六十年,今天讀來仍像是對Web3世界裡不少「老韭菜」和「圈裡老人」的精準點名。想想看,有多少「老OG」口口聲聲說要支持年輕人,但實際上卻不願意放手,總覺得自己經驗豐富,年輕人還需要學習。這種心態,其實就是阻礙Web3發展的最大障礙。就像之前看到的仁寶股價新聞,股價的波動反映了市場的情緒,也反映了投資者對於公司未來發展的期望。同樣的,Web3的發展也需要市場的信心和支持,而這種信心和支持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一輩是否願意放手,讓年輕人去闖。

他那一代人寫棒子,是寫學術、政治、文化的代際焦慮。而今天我們說「Crypto的棒子」,說的是技術話語權、流量組織力和社群控制權的真實轉移。棒子不再是抽象的「理想」或「傳統」,而是實打實的節點、Token和行業圈子的影響力。就像最近WTT的比賽,年輕選手們的崛起,也是一種權力的轉移,他們用實力證明了自己,也贏得了市場的認可。而Web3也需要更多這樣的年輕人,去挑戰傳統,去開創新局。

別做反手敲打的「老年人」,而是年輕人起飛的槓桿

李敖在文章中提醒年輕一代別太高看老年人的「傳承慾望」——很多人連棒子都沒拿穩,更多人交出來的,只是一根被時間掏空、只剩塗層的空心棒。他們口口聲聲說支持年輕人,但到真正涉及資源分配、項目上線、投票拍板的時候,你就會發現,「支持」只是姿態,權力還在自己兜裡。「你來提案,我來拍板;你來運營,我來簽字;你來衝鋒,我在群裡『+1』。」結果是,你以為在接力,其實只是在打工。

所以問題從來不是老不老,而是你有沒有真正那個「交棒」的意識和能力。別忘了,每一代技術革新,都會有一批「幕後操盤手」。他們不搶鏡,但抓資源、控節奏、壓風險。中年人未必需要下場和00後爭搶流量,但可以和他們談Deal、配資源、保下限。你可能做不了一個23歲的內容博主,但你可以投他、孵化他、服務他,把自己變成年輕人發力的槓桿和底座,主動做好傳棒子的那個人。

就像莊宗輝,雖然已經是業界老將,但他仍然積極參與新項目的投資和孵化,這就是一種很好的傳承方式。當然,傳承也需要智慧,不能盲目地把資源丟給年輕人,而是要引導他們,幫助他們成長。之前看到劉揚偉在某個論壇上談到企業的永續經營,他強調了人才培養的重要性,這點和Web3的傳承也是相通的。Web3的發展需要年輕人的創新和活力,也需要老一輩的經驗和智慧,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永續發展。

共生而非對抗:重新學習的必要

真正值得敬重的「Crypto老人」,不是站在舞台正中假裝年輕,而是站在舞台後面,讓年輕人真正跑起來。不是講「我當年」,而是幫他們講「你現在」。不是搶「下一棒」,而是讓「下一棒」變得更好接、更能跑、更少走彎路。畢竟,這場大潮不是對抗,而是共生。這不是一場「年輕人取代中年人」的戲劇,而是Web3產業從「技術主導」轉向「敘事主導」的結構性變化。而這一變化,最先感知、最先適應的,就是那批「19歲上推、23歲寫合約、25歲開項目」的新一代從業者。他們不需要我們教,而我們得學會重新學習。

這,就是時代的命。就像最近帛琉推出新的旅遊優惠,吸引了大量的年輕遊客。這也說明,年輕世代對於新鮮事物和體驗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,Web3也需要不斷創新,才能吸引他們。而老一輩人需要做的,就是放下身段,重新學習,和年輕人一起探索Web3的未來。

主權基金的視角:Web3的長期價值與投資策略

Web3的未來:主權基金的潛在角色

說了這麼多關於年輕世代在Web3的崛起,以及老OG如何傳承的話題,我想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談談Web3的未來,那就是主權基金的視角。畢竟,Web3的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,更是經濟模式和社會組織方式的重塑。而主權基金作為長期投資者,對於Web3的長期價值和潛力,有著獨特的判斷和考量。

我認為,Web3的未來發展,離不開主權基金的參與和支持。主權基金通常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長期的投資視野,它們可以為Web3的項目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,支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。更重要的是,主權基金的參與,可以為Web3帶來更多的信任和認可,提升整個行業的聲譽和地位。想想看,如果新加坡的主權基金淡馬錫,或者阿布達比的主權基金穆巴達拉,宣布投資某個Web3項目,那將會對整個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?

當然,主權基金在投資Web3項目時,也會非常謹慎和挑剔。它們會關注項目的技術實力、團隊背景、商業模式和監管風險。畢竟,主權基金代表的是國家的利益,它們必須確保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。因此,Web3的項目想要吸引主權基金的投資,就必須在各個方面都做到卓越和完善。

另外,我也認為主權基金可以積極參與Web3的治理,推動行業的規範和發展。例如,它們可以參與區塊鏈的節點驗證,或者參與DAO(去中心化自治組織)的決策。透過參與治理,主權基金可以更好地了解Web3的運作機制,並且為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。當然,主權基金在參與治理時,也需要注意保持中立和客觀,避免干預市場的正常運作。

總之,我認為主權基金在Web3的未來發展中,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。它們可以為Web3帶來資金、信任和規範,推動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。當然,Web3的項目也需要積極擁抱主權基金,與它們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,共同探索Web3的無限可能。也許,未來在總統府的國宴上,討論的議題不再只是傳統產業,而是Web3的創新與發展。當然,這只是我的一個小小期許,但我相信,Web3的未來充滿希望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